POST:交换机工作原理与基本配置
POST:交换机工作原理与基本配置
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,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。
OSI参考模型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)
- 应用层: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
- 表示层:数据格式转化、数据加密
- 会话层:建立、管理、维护会话
- 传输层:建立、管理、维护端到端的连接
- 网络层:IP选址、路由选择
- 数据链路层:介质访问、链路管理
- 物理层
以太网交换机
工作原理
-
工作层次:数据链路层
-
重要构成:高带宽的背部总线,内部交换矩阵
-
工作内容
-
进行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/转发数据报文
-
维护MAC地址表(端口地址表)
该表记录了每个端口下所包含的主机的MAC地址,在交换机上电后自动建立,保存在RAM中,自动维护。
RAM即随机访问存储器,相当于电脑的内存条,运行内存,具有易失性,断电后,数据就会清空。
-
隔离冲突域
需要转发数据帧时,交换机会查看MAC地址表,根据数据帧的目的MAC转发到指定的端口,不会转发到其它端口,这样每一台主机都只会收到跟自己有关的数据,不会相互影响。
因此,交换机之所以能够隔离冲突域,是因为交换机有地址学习(生成MAC地址表)的能力,并且按照MAC地址表转发数据。
-
主要功能
自学习
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,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。
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:假设有一台以太网交换机(其交换表一开始为空),它包括4个接口,各连接一台计算机,其MAC地址分别是A,B,C和D。
- A先向B发送一帧,从接口1进入到交换机。
- 交换机收到帧后,先查找交换表,没有查到应从哪个接口转发这个帧。
- 交换机把这个帧的源地址A和接口1写入交换表中,并向除接口1以外的所有接口广播这个帧。
- C 和 D 将丢弃这个帧,因为目的地址不对。只B才收下这个目的地址正确的帧(也称过滤)。
从新写入交换表的项目(A,1)可以看出,以后不管从哪一个接口收到帧,只要其目的地址是A,就应当把收到的帧从接口1转发出去。
- 接下来B通过接口3向A发送一帧。
- 交换机查找交换表,发现交换表中的MAC地址有A.表明要发送给A的帧(即目的地址为A的帧)应从接口1转发。
- 交换机把这个帧的源地址B和接口3写入交换表中,把这个帧传送到接口1转发给A。
转发/过滤
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,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(如该数据帧为广播/组播帧则转发至所有端口)。
消除回路
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,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(STP)避免回路的产生,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。
STP(Spanning Tree Protocol)
通过阻断冗余链路,使一个有回路的桥接网络修剪成一个无回路的树形拓扑结构。
评论